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吃飯睡覺書

早些年在國際書展的展位上,不時都會有家長前來詢問,請問有沒有跟吃飯、睡覺有關的書?不難明白,許多大人會將圖畫書當作一種工具,用來「教育」孩子要乖乖吃飯和睡覺。然而,我們也很希望讓大人知道圖畫書有其更重要的意義:讓孩子享受故事,並在故事中得到情感上的認同和釋放,這些意義遠超過識字能力或教育目標的達成。於是,我們陸續發現了一些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和讀者們分享有關孩子吃飯和睡覺的故事……這樣一來,也符合我們對於圖畫書的觀點:在圖畫書裡,你可以和孩子談論任何的事物,只是要用符合孩子的方式……


《什麼!》

文/凱特‧林  圖/艾瑞恩‧強森

從前,有一個男孩,他的名字叫派克。有一天,他去奶奶家過夜。天色漸暗,奶奶對派克說:「派克啊!天色變暗了,上床去睡覺吧!」


「可是,奶奶...」派克說:「我沒有床。」「什麼!!!?」奶奶叫了起來。於是,奶奶跑到院子,砍下了幾棵樹。



拿出鐵槌、釘子,幫派克做了一張床。


後來,奶奶又叫派克把毛毯蓋好。派克當然沒有毛毯囉,於是奶奶跑到外面,找到一群正在打鼾的肥綿羊,並把牠們的一些毛給剃掉。


接著,奶奶把毛梳齊、拉直,紡成線,再努力織成一條最暖和的毛毯。還將毛毯染成漂亮的紫色,然後把毯子鋪在床上,叫派克去睡覺!大人和小孩鬥法,究竟誰贏誰輸呢?

這是一本可以用國台語雙聲說的故事。如果你的台語很流暢,可以從頭到尾都用台語來說。如果你的台語和阿布拉主編一樣破破的話,你也可以只在「什麼」二字上動手腳,換成「蝦米」,往往都能讓孩子樂不可支。



仔細看看故事中的阿嬤,你有發現嗎?她從頭到尾把包包掛在手上,一付打發派克上床睡覺後,就想要溜出門的樣子。欸,聽起來是不是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很像,起碼孩子早點上床睡覺,大人可以圖個清靜,好好休息一下。但愈是如此,孩子似乎愈能夠察覺我們的「另有目的」。

故事中,一切的紛擾都是阿嬤引起的,叫派克上床去睡覺,才發現沒有床,得要做張床;叫派克把頭放到枕頭上,才又發現沒有枕頭……這些跟孩子之間的過招看似一種角力,但發動戰爭的卻未必都是孩子喔!你是否曾經想過呢?

最後一張圖上,對照坐在沙發上的派克,阿嬤變得好小,使這本書堪稱是「第一本大人被孩子打敗的書」。再一次,透過讀圖的方式,讓我們看到故事中文字沒有提到的部分。不過,打敗大人的卻不一定是孩子喔,往往是大人自己吧?!



《我要吃小孩》

文/希薇安‧東尼歐  圖/多蘿特‧蒙弗列特

在《我要吃小孩》一書中,作者將鱷魚擬人化,使整個故事充滿濃濃的孩子味,讓孩子也能融入故事中會心一笑。從上述角度來看整個故事,更能理解孩子的堅持。

每天早上,鱷魚媽媽都會摘很多好吃的香蕉給阿奇當早餐。
然後,看著阿奇,驚奇的說:
「我可愛的孩子,你長大了,長的真帥呀。你的牙齒真漂亮呀!」
(這應該是大多數媽媽的心情寫照吧)
 

但是,有一天早上,阿奇什麼東西都不吃。
鱷魚媽媽非常擔心,她說:「你確定嗎?你不想要好吃美味的香蕉嗎?」
「不用了,謝謝媽媽。」阿奇回答:「今天我要吃小孩!」
面對阿奇突如其來的答案,媽媽嚇了一大跳:「香蕉樹只長香蕉,不會長出小孩呀!」只見阿奇非常堅定的說:「我知道,但是今天我要吃小孩!」


鱷魚爸爸聽了,跑到鎮上,扛了一根跟卡車一樣大的香腸回來,要給他的兒子吃。但是,阿奇還是非常堅持。「我不管!」阿奇生氣的說:「我就是要吃小孩!」


鱷魚爸爸和媽媽想了很多的辦法,想哄他們的孩子,卻都不得其法。他們煩惱到哭了出來:「嗚嗚,嗚嗚!我的孩子什麼都不肯吃!」
(爸爸媽媽有沒有覺得這也常常是你的心情?)



這時,阿奇去到河邊,看見了一個小女孩。他覺得這是自己可以吃小孩的大好機會,可是,阿奇真的能夠吃到小孩嗎?!

其實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堅持其實自有其意義,有時和發展階段有關,有時和孩子的年齡有關。過度保護孩子和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未必對孩子是最好的,若能支持孩子去面對屬於自己的荊棘,相信孩子也才能擁有更多的能力,也才能成長得更有自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