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編輯的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編輯的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大人的閱讀和孩子的閱讀有什麼不同?

【妙芳總編悄悄話】
常常覺得,大人在讀繪本時和孩子不同。孩子的閱讀是「融入情境式」的,他們會將自己投身在故事之中,跟隨故事走向深入其中。
然而,大人往往是「抽離情境式」的,我常形容大人喜歡在閱讀的同時打開「探照燈」,不斷蒐尋著這個故事「到底要告訴我什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意義」,以至於往往得不到閱讀的樂趣,敗興而歸。
有時大人還想要將自己的觀點藉由繪本偷渡給孩子,反而將繪本拆解得支離破碎,失去了繪本原有的興味。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只要故事有趣──不一定是搞笑喔,而是能夠藉由不同方式呈現事物不同的樣貌,引發他們的興趣,自然能夠讓他們沉浸於閱讀之中。
就這一點而言,孩子實在比大人幸福太多了。
所以,為什麼不能只為了喜歡而閱讀呢?!
ps.長新太在他所寫的一篇「隨心所欲的向前邁進」文章裡也曾提到:我所思考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有道理的世界。那些只信任道理的大人看了,可能搖著頭提出「這是什麼東西!」的批評,真令人頭痛。(#好有共鳴啊^^)












|喜歡閱讀‧發現世界|
關注阿布拉的繪本生活
歡迎加入阿布拉官方LINE
http://bit.ly/2BZbHQU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做有威信的父母──在溺愛和權威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一般人乍聽到「以孩子為主」的教養觀時,通常都會誤以為是要事事順從孩子。然而,所謂「以孩子為主」(child-centered approach)的教養方式,指的是了解孩子的發展、跟著孩子的發展走,順勢引導的適性發展教養方式。因此,大人必須先了解孩子在發展上的概況,然後選 擇適合的方式來引導他們。在學習上,必須以孩子的興趣為主,這麼做的最主要目的在於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主學習的人。
它跟溺愛最大的不同在於:開放尊重的父母不等同於寵愛溺愛的父母,寵愛溺愛的父母往往會剝奪孩子學習邁向獨立自主的機會,他們會越俎代庖的代替孩子生活,而不是引導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生活。
依據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將父母角色概略分成三種。通常父母都在兩個極端,不是寵愛溺愛,就是過於嚴厲。其實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還可以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做有威信的父母,也就是讓你自己說話算話。說你做的,做你說的。

以下舉例說明三種父母角色的不同,以孩子在便利商店裡耍賴想買東西的情境為例:
  • 溺愛孩子的父母:為了怕孩子哭(或礙於面子),就會買給他(立即滿足),讓孩子破涕為笑。
  • 過於嚴厲的父母:我跟你說不行就是不行(斷然拒絕),嚴重一點的就會說:你這個死孩子什麼都想買,然後就是一長串責罵外加動手打人。
  • 具有威信的父母:理解孩子想買東西的需求,但也引導孩子暫緩需求,而不是斷然拒絕或立即滿足。他們會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這樣東西,不過我們今天不是來買這個的,你可以回家把它畫下來,等到聖誕節的時候,我們再從你的清單上看看要選哪一樣當作禮物。
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或比較符合「以孩子為主」的方式,是因為我們接納了孩子在當時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它。
我們看到某樣東西時會興起想要的念頭,孩子也跟我們一樣,因此我們接受了孩子很想要某樣東西的情緒。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教導孩子「想要的東西很多,不是每樣東西都可以買回家」,幫助孩子發展「暫緩需求」的能力,藉此引導孩子學習遵守規則。上述「讓孩子用畫的」這樣的方式,除了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外,也是讓孩子用另一種方式把他們的需求呈現出來。


這個方法並非天方夜譚,而是如果大人可以在孩子第一次耍賴時就這麼做,通常你不會再碰到第二次。當然,你也不可能期待孩子一定能「歡喜接受」,對於要延緩自己的需求,孩子總是會有點不高興,但引導孩子學習接受「未必事事都能盡如人意」,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也才能接受他自己的負面情緒),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和轉換自己的負面情緒,才是在情緒教育上更重要的功課呢!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溺愛和寵愛≠對於孩子的理解和接納

很多人會將開放教育誤認為就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溺愛和寵愛,其實所謂的開放教育應該是有框框的自由,而這個框框與其說是任何的限制,倒不如說是將心比心的能力──尊重自己與他人,若沒有了這個框框,自由或許將成為災難。

我常常會在講課時和家長分享三種父母角色:
  • 溺愛孩子的父母
  • 嚴厲專制的父母
  • 具有威信的父母
前二者是我們最常見的兩種極端。以孩子去便利商店買東西耍賴為例,溺愛孩子的父母或許因為面子或者是不想孩子難過,而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這麼一來孩子就無 法在情境中培養出「暫緩需求」的能力。嚴厲專制的父母遇到相同的情境,可能斷然拒絕或加以打罵處罰,但卻沒有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

那麼,具有威信的父母會怎麼處理呢?她可能會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買這個東西,可是我們今天沒有打算要買這樣東西喔,請你回家把它畫下來,等生日時再從願望清單上來挑選。聽到這,是否有人會想怎麼可能?但是,如果你從孩子第一次耍賴時就這麼做的話,孩子是真的可以和你理性溝通的。這個方法之所以有用在於,大人理解接納孩子的需求──當他說想要買那個東西時,他就真的是全身上下都想買那個東西了,但是這並不表示大人一定要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因為這麼一來,孩子就無法學會暫緩需求的能力,而變成「我要,我就是要」的任性任為。

透過閱讀和書寫找到自己的聲音

本文摘錄自阿布拉電子報 NO.41期(2013/03/07出版)
我在美國念教育研究所時,有一門看似很冷的課「民主、教育和社會變遷」。上這門課的老老師是湯姆‧威爾森。他給我最深的印象有下列幾件事:
  1. 他對於所謂民主的詮釋,他說所謂的民主應該是對你反對的事物有充分的了解之後再反對。這樣的觀點讓從台灣去到美國念研究所的我有了不一樣的思考空間。
  2. 這門課的上課方式──每周都有指定閱讀,讀完後要寫心得,然後在在課堂小組上分享討論。一開始,在台灣受教育、長期以來習慣老師教學生學的我總是覺得這樣老師都不教,怎麼學東西?然而,後來卻發現我一連上這位老師的兩門課,反而是我學到最多的。因為透過閱讀和書寫的過程,我們可以開始去尋找自己的聲音,你會發現你自己的想法,有時和書上的觀點一樣,有時則不同,但卻因為反覆閱讀和思維書寫的過程,將一些教育想法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3. 有一次,一位同學跟老師說,她不想把自己寫的東西念給其他人聽。老師當然是尊重她的選擇,但也希望她能想一想自己為什麼不想念給別人聽。(我想應該是說,我們可以不想念給別人聽,但是不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想念給別人聽…)
  4. 有同學問如果學校的政策和自身的教育理念相互違背,該怎麼做?老師說他會堅持真正對孩子好的事情,因為他服務的對象是孩子,不過他常常換學校。(可見這是古今中外皆然嗎?)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2013年出版回顧──想帶孩子去看全世界

2013年出版回顧──想帶孩子去看全世界








阿布拉教育文化自2003年成立以來,迄今已跨過了10個年頭。我們一開始先出版教育及教養類的書籍,主要是希望和大人們分享我們對於兒童教育的觀點,企圖讓大人能更了解孩子,並讓孩子能因此免於受到不適當對待的傷害。

2005年,我們開始出版兒童圖畫書,在選書上,以「文學性」、「藝術性」和「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為主。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在書中獲得同理和接納,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大人可以從這些貼近兒童的圖畫書裡,看到孩子真實的樣子,慢慢成為可以理解兒童的大人。

透過每年的選書,我們也慢慢擴展了自己對繪本和兒童的認識與理解。有時也包括了跨越 年代,從文本上去認識幾十年前就已經不斷的在書中肯定兒童獨立存在價值的作者。就像撰寫《好多的手套》、《一個躲起來的好地方》、《娜米和可愛的動物 們》、《愛遲到的布穀鳥》等多本好書的美國作者路易斯‧斯洛巴德金,他在二十世紀的五○、六○年代即能如此看待兒童,實屬不易。他讓我們知道孩子既不是大 人的附屬品,他們懂得的也不見得比大人少,而且很多時候,如果我們需要的話,他們也能幫得上忙。

即使在我們今年出版的《睡不著的小貓頭鷹》裡也是如此。小貓頭鷹歐嘉睡不著,向許多 動物請教如何睡覺,仍然無法改善,最後歌鶇教他唱首歌給自己聽,。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斯洛巴德金對兒童的看法,及對大人角色的期許。在他創作的故事當 中,從來不便宜行事的塞個答案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由孩子自己而來。相對於大人的擔心和不放心,其實我們應該要相信:孩子總有能力可以面對自己旅途 中的許多問題。這不僅是斯洛巴德金想要傳達給孩子和大人的訊息,同時也是阿布拉教育文化在過去10年裡,無論針對大人或兒童的選書上想要傳達的事情。